环球新动态:版权服务居前列!2022年上海作品登记量38万余件、增幅超8%
来源:文汇     时间:2023-03-27 19:15:08

近日,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国家版权局关于2022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情况的通报》中,2022年上海作品登记量38.2万件,占全国总量的8.46 %,稳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上海市版权局不断提升作品登记公共服务效能,作品登记数量连年增幅8%以上。


【资料图】

作品登记工作是版权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作品登记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版权服务促进创新发展的效能越来越明显。自率先在全国实行作品免费登记政策以来,上海作品登记数量持续攀升,年登记量从2012年7万件上升到2022年38万余件。

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上海市版权局加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为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而努力。

比如,从源头抓起,落实作品登记申请主体责任意识,引导申请人优先登记有较大转化价值的作品,强化登记作品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围绕用好用活上海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创专题登记。全面梳理全市红色场馆名单,发动多家纪念馆参与“制作红色文创产品版权身份证”专项活动,为“树德里”“初心红”等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提供作品登记服务。

从过程落实,探索建立全流程审核管理体系。为推动作品登记更好地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版权局先后在全市21家版权工作站设立作品登记服务窗口,打通作品登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安亭药斑布纹样中很多图案都是传统元素,属于公共文化遗产。我们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这些纹样与时尚元素结合,创作出更有新意的图案。在嘉定版权工作站指导下,把这些新图案都进行作品登记,作品被印染在新产品上走向市场。”上海君韬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作品登记保护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创作更优秀的作品,开发更丰富的产品。”

上海积极探索作品登记市、区两级协同推进模式。“我们将作品登记纳入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区采取措施激励作品创作,鼓励作品登记,实施优秀作品扶持计划,推动作品的创作与转化。”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版权局)版权管理处处长赵靖提到,区相关部门以作品登记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版权优势培育工程,区域版权产业也呈现特色纷呈的良好发展局面。

上海在服务品质上做“加法”,通过定期数据分析,将登记量较大的企业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专项辅导,指导企业建立作品登记申请内部审查机制,把好作品登记源头关。喜马拉雅作为专业音频分享平台,在商业运营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出示作品登记证书的要求,因此作品登记申请需求非常强烈。面对大量的作品,企业对如何高效准备申请材料有些无从下手。上海市版权局了解到企业困惑后,主动安排工作人员带教,指导企业梳理作品库,规范填写作品说明书等申请材料,有效地降低了登记补正率。目前平台上一些权属清晰、积极向上、商业潜力大的作品顺利完成登记。

在化解难题上做“减法”,通过开展企业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企业在版权登记、应用和保护方面的痛点和需求,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区块链存证技术等方法。针对“剧本杀”市场存在的侵权现象,与文化管理部门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鼓励剧本进行作品登记,加强引领以版权保护为核心的行业规范自治。

为更好地为自贸区企业提供版权公共服务,在自贸区版权服务中心开设作品登记服务窗口。针对区内申请人急需取得作品登记证书的情形,研究制定作品快速登记管理办法,让确有需求的申请人能够搭上一条“登记快车道”。目前已有6万余件符合条件的自贸区作品享受了快速登记的绿色通道,涉及文化艺术、互联网音频、图片运营、短视频、元宇宙等多个领域,实现登记周期缩短至5个工作日,为这些作品价值转化赢得了时间。包图网负责人表示,传统的版权登记方式手续繁琐且时间较长,可能导致作品在未完成登记时就面临侵权风险。而“快速登记”模式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作品登记的效率,是企业版权保护的“及时雨”。

作品的价值体现在传播和使用,作品登记的意义是为传播和使用保驾护航。越来越多著作权人将作品授权专业平台运营,但著作权人和平台往往分属不同的作品登记管辖地,这为平台一揽子申请作品登记带来了极大不便。市版权局以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浦东新区)建设为契机,探索以“著作权行为发生地”原则开展跨地域作品登记,为跨地区版权交易和授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在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展出的外省市优秀艺术家参展作品、浦东图书馆展出的外省市儿童画展作品、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举办的科幻小说接龙大赛中外省市作者投稿的作品等,按照“著作权行为发生地”政策,享受在上海办理作品登记的“市民待遇”,极大帮助了动方明确作品权利归属,有力促进作品传播和有效运用,促进浦东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