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7月销量详解:插混增长,合资光环不再,奇瑞回来了
来源:搜狐科技     时间:2023-08-10 07:49:20

乘联会公布7月份销量数据显示,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177.5万辆,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6.3%。

坏了,下降了?别急!


(资料图)

7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水平依然可以被给予高位良好运行评价。因为,截至到7月份,刚刚出炉的7月销量数据仍然是年内次高,仅低于6月的。并且,对照历年逐月销量趋势看,如今国内乘用车市场表现,可以说无不妥之处,正常波动。

具体来看,其他方面,本月销量数据还有看点如下:

其一,新能源车市场继续高增长,插混市场还有增长空间。

相较去年同期增速(117.3%),今年7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增速放缓(31.9%)。但是,考虑新能源车市场单月零售量已突破60万辆,市场份额达35.8%,其仍可以被评价为“高基数高增长”状态。

并且,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6.1%,较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可以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扩大趋势未改。

其中,得益于插混车享有与纯电车几乎相当的政策利好,且其对充电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即“有充电桩充电、无充电桩加油”、长短途兼顾,目前插混车继续得到市场追捧。7月插混车零售量占新能源份额达34%,较同期提升8个百分点。可以预见,未来插混车市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

为此,还可以预判,未来还将会有更多新插混车型投放到市场,包括带插电增程式、多档DHT插混等类型。有信息显示,如长安汽车即将推出的启源A07、新款CS75 PLUS的插混版等会搭载上述插混技术。此外,还有消息称,其他合资品牌也可能会投放插混新车。对此类车型感兴趣的车友,可以期待。

其二、中国品牌借新能源赛道崛起,合资品牌市场主导地位不再。

7月前十厂商排名中,中国品牌已达半数,比亚迪遥遥领先的势态,预计短期难以被动摇,犹如此前合资品牌把持市场主导地位一样。目前,中国品牌“五虎”格局基本形成,即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奇瑞5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5家车企中,除长安一家央企、奇瑞一家地方国企外,其余均为民企。面对当前市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经营的灵活性显然愈发重要。在经营灵活性方面,民企自不多言,主打第三次创业的央企长安和几经调整的地方国企奇瑞,为何能应对变化转型?更值得研究。

7月的厂商排名数据,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即是,前十厂商中,5个中国品牌车企月销量均增长,5个合资品牌车企销量均下滑。为什么会这样?理由有二:

第一、7月整个市场同比环比下滑,新能源车市场仍保持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传统燃油车市场仍在下滑。前面说过,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6.1%,较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对应的就是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在减少。

其中,7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9.7%、豪华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0.3%,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5.1%。并且,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仅5.5%,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此外,7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已达到53.2%。

这意味着,在这一轮新能源车引导的市场变革中,中国品牌正享受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带来的红利,而主流合资品牌目前未能跟上。这,是导致中国品牌增长、合作品牌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合资品牌正在寻求改变,比如不久前大众与小鹏汽车合作,以期待快速量产新的电动化平台产品,改变大众集团在国内市场下滑的局面。

只是,国内市场需求已然发生变化,尤其针对新能源车,消费者已不再迷信合资,中国品牌先入为主占据新能源车的用户心智,可能会如同此前合资品牌先入为主占据传统燃油车的用户心智一样吧。当然,在新能源车市场,合资品牌并非没有机会,毕竟底子还在、新能源市场也尚未成熟。

第二、出口增长是中国品牌销量增长的又一动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中国品牌是出口主力,如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

其中,比亚迪出口量增速非常高,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0.6倍,大有攻占东南亚新能源车市场的势头;7月,比亚迪出口18169辆,环比增长72%。奇瑞,则是整个中国品牌阵营中的“唯一”,其上半年出口量已超过国内销量,其7月出口量数据未公布,不过预计其1-7月出口量仍超过整体销量的50%。至于长安,7月出口量继续保持高位势头,达20145辆。

写在最后:国内这轮乘用车市场的变化,由新能源车引导,且各项利好新能源车市场的政策还在出,如“两免两减”、新能源车下乡等,此外充电桩也在加大建设、产业链趋近成熟。可以肯定地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扩大趋势已不可逆。

当然,至于未来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关系,究竟是替代还是竞争?目前仍不好说。一来在车企端,卖新能源车有量不盈利或盈利少、卖燃油车量少却盈利是现状,二来在用户端,燃油车的性价比高与便利性强,仍是新能源车短期不能弥补的劣势。

因此,如今的车企既面临机会,也可能真不好过,该如何应对当前市场,“跟还是不跟?跟,又该如何跟?”可能都是个问题。不过,对植根中国国情的中国品牌们,这应该不是事,剩下的就该合资品牌们做真正的抉择。

期待新市场到来。

标签: